美國某數據公司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仍將是世界和發展最快的機器人技術市場,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支出將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預計中國在2020年的機器人技術支出將達到594億美元,比2016年的246億美元的估算支出增加一倍以上。這一數額將占整個亞太地區在2020年達到的1330億美元機器人技術支出的一半左右。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這也使得中國機器人連續四年蟬聯銷售量世界一。各地紛紛把機器人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據統計,國內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省份達到28個,機器人產業園區達到40多個,機器人企業超過500家。而與這“火熱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中國龐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中,本土品牌機器人僅占4%,國產機器人大量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
在新舊動能轉換之際,機器人產業成為新亮點之一。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已經達到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產業規模日益擴大。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機器人已推向市場,骨科手術機器人在三甲醫院已實現了批量應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一些機器人的專有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服務機器人在醫療手術、康復、餐飲等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
一邊是“機器換人”計劃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政府爭相補貼企業上機器人;一邊是大大小小的機器人產業園開始冒起,“機器人概念股”成為股市新寵……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已建成和計劃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多達數十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總數從2014年初的200余家到如今上千家,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所謂“機器人概念股”則超過50家。
低端機器人產能“超編”
業內將整個機器人產業鏈分成上中下三個層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即機器人的“身體”;下游則是系統集成商,依賴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設備做集成品。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扎堆”產業鏈下游的機器人企業絕大多數仍是中小企業,相應的,這些企業生產的機器人應用和智能水平也較低。德日企業的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壟斷了汽車制造等機器人應用的高端行業領域,而目前珠三角乃至全國的企業生產的還多是以搬運和上下料為主的中低端機器人。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產品從類型看主要是以直角坐標機器人為主,處在產業中低端,創新以及生產應用水平與國際先進企業差距太大。
關鍵零部件靠進口
發展工業機器人必須突破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這一關鍵難題。之所以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被國際巨頭占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大多依靠進口,從而使得國產品牌機器人成本相比國外品牌機器人并無多大優勢。
此外,很多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導軌、減速機、伺服電機等也必須依賴進口。目前,在控制器、伺服電機和驅動領域,已出現一批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本土企業,但與國外產品相比仍存在體積大、輸出功率小等技術差距,而在精密減速器方面則鮮有代表企業。
我們意識到工業機器人減速機在機器人主機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打破國外rv減速機的壟斷,降低機器人主機成本,找到國產機器人的出路。各地推動機器換人和自動化技術改造給工業機器人產業帶來了巨大市場。不少國際機器人企業已準備和中國企業合作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為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需求大幅增長提前布局。一些國產機器人企業負責人說,如果國產企業不在核心技術上突破,很可能出現“中國的扶持政策,火了國外的企業”。
更讓人擔心的是,弱、小、散企業叢生,會不會讓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在高歌猛進中快速跌入低端產能過剩的魔咒?“若僅憑同質化低端擴張,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國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的未來都可能遭遇困境。結果,只能是‘別人吃肉’,我們‘喝湯’。”